高达75%依赖中国!让美国担心卡脖子的铷磁铁是啥?

来源: 材料前沿洞悉  发布时间:2022-10-11

  9月21日,美国宣布不再限制进口钕磁铁。
  钕磁铁是一种稀土材料,通常用于商业领域和军用领域。据一份报告显示,随着这种磁铁的应用越来广泛,在未来的5-10年可能会出现供应短缺,以及价格上涨的局面。
  现在美国虽然口头说是不限制钕磁铁的进口,但是其实暗传希望中国可以保持出口,甚至加大出口量的“小心思”。
  据悉,中国钕磁体年产量约占全球的90%。中国是全球稀土最大的出产国和出口国!中国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,而稀土的开发又需要大量的投入,想要在短时间内找到替代品并不是一件易事。所以不仅是美国,世界各国对中国的稀土出口依赖度都很高。

  “现代永磁之王”钕磁体到底是啥?
  首先,还得从钕磁体这一主角开始说起。
  提到磁铁,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,但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是,它几乎存在于所有事物中。尤其是其中能长久保持磁性的永磁体。
  小到我们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机、音响,大到电动汽车、红外制导导弹,永磁体成为大多数电力系统中不容或缺的部分。
  前阵子美国发现在F-35战斗机的发动机用了中国产的合金磁铁,于是不得不暂停交付。
  这其中,钕磁体,也叫做钕铁硼(NdFeB)合金,是目前世界上磁性最强的永磁材料,可吸引远重于自身重量1000倍的物体,有着“现代永磁之王”的美誉。
  而且它的体积小、质量轻、能量密度高、稳定性强,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产生更多的单位功率,饱受行业偏好,主要应用领域包括:汽车、风力发电、智能手机、机器人、计算机硬盘、军用设备等。
  2019年,相较于其他永磁材料,市场占比高达65.8%。而这种趋势随着清洁能源转型的推动,将变得更加突出。
  报告显示,未来十年,假设没有重大技术突破,仅电动汽车和风力涡轮行业,就将推动80%的高性能钕磁体的需求,两个行业需求增长400%。
  这其中又以电动汽车为典型。
  首先,汽车行业本身就是钕磁体最大的需求方,2019年就占总需求的49.3%。(其中,燃油车占比37.5%)
  而电动车所需的钕磁体则远高于燃油车的10倍以上,在未来,电动汽车的逐步渗透几乎是可以预见的。
  因此电动汽车对钕磁体的需求将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,据华宝证券估计,2019年到2025年,电动汽车对磁铁的需求预计增长600%,超过35000吨。
  目前,全球只有十几家(中国有八家公司)具备为向特斯拉等汽车公司提供相应的产品和质量的能力。
  这么重要的钕磁体以及可预见的爆发式需求,也就不难理解美国此举。
  机器人赛道,钕磁铁有望成为“主角”
  数月以来,机器人赛道频繁活跃,特斯拉入局人形机器人无疑是背后最大催化因素。而性能优势显著的钕磁铁材料,很大可能将成为预热已久的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“核心答案”。
  钕磁铁同时也称为钕铁硼磁铁,由钕铁硼磁材构成的稀土永磁电机轻便灵活,方便运输易于携带,给电机的装运等环节带来极大的便利;在充磁之后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磁性,性能更加稳定;精度可控,运行噪声小、载重能力强,电机误差能控制在0.1%以内;可以灵活变速调节,最大限度的提升运转效率,降低能耗,有效节约了使用成本。
 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有望于月底亮相。考虑到人形机器人的体型、重量,以及驱动精确性要求高,活动关节小且多,响应速度要求快,高性能钕铁硼可能是优选。
  对于机器人这一赛道,中信证券直接喊出,“有望迎来不亚于新能源车的新增长极”。同时预计,2025年全球机器人行业高性能钕铁硼需求量为6.1万吨,届时全球机器人领域高性能钕铁硼市场规模为305亿元。
  而中国是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第一大生产国,随着近年来中国生产企业技术的进步与向高端产品转型的政策鼓励,我国高性能钕铁硼磁材产量快速上浮,占世界产量比例接近70%。

  供需结构生变,两大“买家”抢着“买单”
  综合来看,目前市场大火的新能源汽车、人形机器人的高速发展,将相继改变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供需平衡。随着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继续维持高速发展,新能源汽车需求大幅提振,将成为全球钕铁硼磁材最主要的买家,而机器人赛道的崛起又将成为钕磁铁行业的另一大买家。
  方正证券预计,2025年新能源汽车对高性能钕铁硼磁材的需求达5.8万吨,占比32.7%。2030年人形机器人预计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,将出现大规模的生产,成为拉动全球高性能钕铁硼磁材需求量的另一大动力,保守估计2030年人形机器人对高性能钕铁硼磁材的需求至少为9万吨,这将再一次极大的改变高性能钕铁硼磁材需求结构。
  文章来源: 金融界,慧眼相股,资讯AD知识分享
  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xianjichina.com/special/detail_517010.html
  来源:贤集网
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
版权与免责声明
【1】本网站凡注明“学会秘书处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四川省金属学会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或网站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上述作品,并注明“来源:四川省金属学会”。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【2】本网站凡注明“来源:XXX(非学会秘书处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登载此作品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学会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不对其真实性负责。作品内容仅供参考,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四川省金属学会联系。

关闭
二维码

关注学会
微信公众号

二维码

访问学会
手机版